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家有學障兒】

每次我看他做事的方法就生氣!」
「又不是沒生腦袋給他,為什麼老是犯同樣的錯!」
「一點小事都處理不好,不曉得在做什麼?」
衝動思考是許多學障孩子共同的特徵,希望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技巧,則是父母共同的期望。 
 
 
 評估大家所選擇的答案:每人輪流評估每個方案,設想這樣作會有什麼效果,然後協調一個一致同意的方法,或是找出三個選擇讓孩子決定。 
以下有些小策略供大家參考: 
1.找出父母感到最困擾的問題,優先處理問題盡量簡短清楚,並以就事論事的方法陳述,不要牽連到別人身上。口氣盡量以「我訊息」,
例如:「我覺得」來代替批評攻擊性的「你總是」或「你必須」,以避免孩子自我防衛式的攻擊式回答,同時確定孩子是否充分了解問題到
底是什麼,例如:可讓孩子重述一遍你所敘述內容的重點。 
 
2.創造可選擇而非單一的解決方法:例如:父母和孩子就問題情境輪流列出解決方案。也就是運用水平式思考法,強調自由聯想,點子越多越
好,禁止批評及設立評估原則,在禁止批評的輕鬆情境中,集中
   
   注意力去想可能解決辦法,最後再依評估原則做選擇,而非如日常思考模式般,想一個否定一個的垂直式思考法。 
     
     4.執行決定的計畫決定誰該做什麼、如何做和何時做,並且由誰來督導執行。配合或不配合的後果何都要事先說清楚,例如有獎賞或有處罰。 
    利用和孩子討論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思考如何利用本身的能力以及增強自我的行為控制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家長、孩子及學校老師能夠充分了解孩
子問題的原因,對於問題的解決更能配合達成。通常複雜的問題很難尋求單一的答案,在養成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耐心與即時回饋也是通往成功之
路的重要原則。
全文轉載自 2002.01.18 中國時報 

何謂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是一種統稱一群因神經心理異常,導致認知歷程成分
(包括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異常的問題者。

 
  主要困難:學障學生的主要外顯困難,在聽說讀寫算的課堂表現上,
但學習障礙的心理歷程缺陷,往往不只包括學科方面,也包括發展方面,
如注意力、記憶力、思考、推理及表達等問題。例如:孩子的功課不好,
有可能是因學業方面的障礙,也有可能是身心發展能力的問題,也就是有的學生
,須在被鑑定出來後施以學業上的補救教學,有的則須施以發展性的補救教學,
例如:注意力專注訓練、記憶力策略訓練、思考訓練及社會技能訓練等,以協助
其學業的進步。
 學習障礙學生的主要特徵
多數學障兒童上學後才被發現其學習上的問題,他們常出現的困難可能有學業和
行為兩方面:

(一)學業方面

‧閱讀出現特別困難,常無法區辨易混淆的字詞

‧無法區辨或正確模仿老師的發音

‧寫字易犯左右上下顛倒,字體比例方面的錯誤  

‧寫作業或抄寫要花長的時間

‧在沒有人協助下幾乎無法獨立完成作業

‧無法了解數字之概念

‧無法心算,需要用手指或實物操作才能計算

‧對數學應用問題的理解很差

(二)行為方面

‧無法正確描述或簡述教師的授課或活動內容

‧動作笨拙,生活秩序的管理能力很差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挫折,可能伴隨行為問題

‧交友有困難,不受同學歡迎
摘自: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 網站
摘自:國語日報(民91
,12,29,13
          /孟瑛如(新竹師院特教系教授)

轉貼-感覺統合停看聽

一般家長常說的「感覺統合」,其實專業的說法應是「感覺整合」(sensory integration)。這是大腦的重要功能,使我們能適當接收、調節及組織所有輸入的感覺刺激,維持適當的警醒度與注意力,並構想、計畫與執行行動。
因此「感覺統合」是任何行為與學習的基礎。
感覺統合也是個發展過程,各種行為、學習能力與技巧,都是感覺統合產物。透過與環境互動,逐漸發展出各種潛在能力。例如新生兒聽到母親的輕聲細語會安靜下來;當母親抱起孩子時會扭動身體,直到感覺安全舒適。
至於自我調節、專注力及姿勢控制能力,則是更高階層的能力,如辨別聲音及觸覺刺激的來源或性質、形狀與空間概念、肢體運用及手眼協調等。
什麼是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是以感覺統合理論為基礎的專業治療。感覺統合理論是由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Dr. Jean Ayres),依據神經心理及神經發展理論所發展,她以職能治療專業背景,發展出一套引導職能治療師進行臨床治療實務的「感覺統合參考架構」。
正確的說,感覺統合是職能治療師在進行專業治療時的參考架構之一,而不是一種獨立治療。換句話說,必須要先具備職能治療的專業素養,才有能力學習使用感覺統合的參考架構,並正確、有效應用於臨床治療中。
何時需尋求感覺統合介入?
從發展角度來看,當孩童無法有效參與日常活動、遊戲與學習時,有可能肇因於感覺統合功能不良。然而,還有許多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動機、認知能力、環境因素及其他特殊障礙所致,因此必須由專業治療師進行完整評估。
若確認問題與感覺統合有關,還需深入評估,以確定是哪一類型的感覺統合問題,以便設計最有效的介入方案。
因此,當懷疑孩童有感覺統合功能障礙時,首先應該尋求職能治療的專業評估,而非僅止強調感覺統合的治療師。
當對孩童與環境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後,若發現確實因感覺統合功能不佳所造成,才適合使用感覺統合參考架構,進行介入或治療,通常也會合併使用兩種以上的治療參考架構,以期能完整且有系統的處理孩童問題。
感覺整合功能正常的孩童,可由經驗中整合訊息,逐步在腦中建立身體與物件的概念,操作能力也會提升。此外,動機更是注意力展現的基本條件,若孩童不想做功課,卻硬逼他去做,效果也會不好。
此時就需要去了解他不想做功課的原因,而非一味歸因於注意力問題。
因此,針對有注意力問題的孩童,我們首先要知道他在什麼場合或活動上有注意力問題;接著再觀察孩童在不同場合的心理狀態,了解是否有參與動機。若孩童確實很想要參與,卻不知如何下手,也可能會開始分心。
當排除了這些可能因素,孩童依然無法有效學習或執行活動,才要懷疑是否與感覺整合功能障礙有關,也才能期待以此為參考架構的治療能見效。
以下是專家針對家長經常提出的疑惑提供解答,以協助建立感覺統合的正確觀念。
Q:「運動」跟「感覺統合訓練」有什麼差異?如何判斷讓孩子做一般的運動就好,還是要上感覺統合課程?
A:「感覺統合」其實是從「大腦接受感覺刺激、引發行為表現」延伸出來的兒童發展理論,強調的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有各種感覺刺激,做為大腦發展的基礎,進而建立兒童在動作、認知、行為各方面的適當表現。
在一般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透過探索自我身體、與環境互動等方式,就會接受到不同的感覺刺激;只是感覺統合特別強調「觸覺、本體覺和前庭覺」這三種感覺刺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因此,在感覺統合活動中,設計許多大量提供這三種刺激的活動,如球池、治療刷(觸覺)、吊單槓、推拉重物(本體覺),以及盪鞦韆、衝滑板(前庭覺)等活動。
其 次,感統理論強調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主動探索環境的動機,因此孩子都會主動進行一些活動,尋求適當的感覺刺激來滿足自己成長需求,這稱為內在趨力 (inner drive),因此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自然成長是合適的;只有少數孩子因為生理功能有缺失或環境刺激不足,需要一些加強訓練的課程。
至於有些孩子,是因為現代生活型態關係造成感統問題,如生活空間狹小,住大樓跑跳會吵到鄰居;教養孩子成本高所以孩子生得少,教養態度也比較保護,孩子動手機會少,成為現在感統功能障礙的新族群。
這些孩子需要短期的感統課程,補足感覺經驗以及引導家長調整教養態度。
Q:孩子參加感統訓練課程,可以提升專注力嗎?
A:注意力是認知功能的一部分,影響因素非常多,並非能以簡單某種訓練方式就可以提升或增進。
從 感覺統合概念來談專注力,主要是假設每個人腦部有不一樣的興奮程度,感覺統合理論稱為「警醒度(arousal level)」。有的人在常態下「警醒度」總是偏低,整天像沒睡醒似的,精神渙散無法集中專注力;有的人在常態下「警醒度」總是偏高,經常衝動又容易興 奮,一直動個不停根本靜不下來,當然做什麼事都無法專注。
因此,感統理論強調的是,針對不同「警醒度」類型的孩子,給予適性、適量的感覺刺激,以調整神經系統的「警醒度」。
例如:對常態下「警醒度」總是偏低的孩子,提供強烈的前庭刺激:如俯衝或加速度、輕搔的觸覺,或是一些刺激性的味覺,酸、辣、冰等,都會提升孩子神經系統的「警醒度」,進而改善專注力的表現。
另一類常態下「警醒度」總是偏高的孩子,可以提供一些本體覺、緩和的前庭刺激:如慢速擺盪、或全身重壓與緊抱、緩和的音樂等,讓孩子的「警醒度」降低,進而可以專注學習或做事。
所以感覺統合強調,要了解孩子特性,善用環境提供適當感官刺激,為孩子的神經系統做好學習準備。與其讓孩子參加感統課程,不如說是家長透過課程,了解自己孩子需求,並且學習如何為自己孩子建構最適合的學習模式和環境。
Q:坊間的感統訓練課程都在上些什麼?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哪些要點?
A: 感覺統合理論引進台灣已有二十多年,由於感覺統合在早期強調觸覺、本體覺和前庭覺這三種感覺刺激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所有的感覺統合教室,都可以看 到的基本配備包括:提供擺盪、旋轉的鞦韆或懸吊設施,球池、砂箱,滑板衝、溜、滑行及彈跳床彈跳,或以平衡功能為主設計的活動。
感覺統合主要訓練的對象有兩大族群:除身心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大宗族群外;另一類是孩子在發展過程屬於正常的一群,但出現動作笨拙、不協調、平衡欠佳等問題、或是害怕他人碰觸的觸覺防衛問題。
但晚近感覺統合的概念,已擴及到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全面的應用。而感覺統合理論也更強調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和「感覺調節」功能,課程內容更多元,訓練對象也擴及到學習及專注、過動問題的孩子。
目前各大醫院及復健科或復健診所,都有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主要是由職能治療師負責評估、活動設計和訓練。坊間也有許多感統教室,由於感覺統合引進台灣之初,有許多不同背景的人都投入感統訓練領域,因此許多不同的訓練課程,都號稱是感覺統合訓練,家長在選擇上要謹慎。
感覺統合課程應以孩子為導向,課程內容需有彈性且富變化,讓孩子透過訓練過程改善基礎能力。如果課程是很制式的固定運動,孩子學習到的只是刻板的運動技巧,那就違背感覺統合的基本精神。
Q:如何選擇適當的治療機構及治療師?
A:選擇治療機構或治療師時,首先要確認機構治療人員,是否具有考試院核發的職能治療師證書;其次要確認治療師是否具備足夠專業知能,提供適切治療。
孩童若有需處理的問題,當然愈早解決愈好;但愈早得到治療,並不代表問題就能愈早解決。
若所接受的治療不夠專業、並非針對孩童的問題而設計,或沒有清楚的治療目標,就無法期待問題可何時解決。再者,在將孩童交由治療師進行評估及治療時,家長角色十分重要。
在評估與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治療師沒有主動告知評估結果,也沒有對孩童問題加以分析解釋,家長就應主動詢問治療師。原因確定後,家長可與治療師討論治療目標、策略與方法,治療師也可提供建議,教導家長在家如何配合以協助孩童。
---
黃恢濤
學歷∕台灣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專長兒童職能治療、感覺統合、動作及姿勢控制訓練
羅鈞令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職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台灣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兼任副教授
專長兒童職能治療、職能科學、職能治療與長期照護
出處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869&page=1

網路資源

政府單位資源中心
桃園縣特殊教育資訊網 行政院衛生署佛教慈濟醫院東區輔具中心
有愛無礙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台北市特殊教育教學資源庫 教育部特教小組
國科會北區身心障礙者科技輔具研發中心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桃園縣視障教育網 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桃園縣特殊教育課 新竹市特殊教育資訊網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國科會身心障礙諮詢網站
視障教育教材中心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機構團體
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奇恩身心障礙服務中心
財團法人向陽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中華民國啟聰協會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
華嚴啟能中心 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
中國國民黨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 霞光身心障礙教養院
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 社團法人宜蘭縣肢體障礙者協會
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 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門諾基金會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
鴻佳殘障庇護中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音樂藝術協會
社團法人桃園縣肢體傷殘協進會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
財團法人台灣省立啟智技藝訓練中心 聖嘉民啟智中心
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 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eden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資訊部
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台北市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
KngNet心路幼兒發展網站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
財團法人瑪利亞文教基金會 領航員傷殘資訊網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喜憨兒文教基金會
添火文教基金會 公共電視聽聽看
腦性麻痺之家 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
特教學校系所
國立雲林特殊教育學校 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
台北市立啟智學校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高雄市立高雄啟智學校 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
國立嘉義啟智學校全球資訊網 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國立彰化啟智學校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桃園啟智學校 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宜蘭特殊學校 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花蓮啟智學校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高雄市立楠梓特殊學校 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高雄市立成功啟智學校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服務專線:06-2136191
24小時網路諮詢
高雄縣立特殊教育學校 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台北市立啟聰學校 台南啟智學校
台中啟聰學校 台南啟聰學校
基隆特殊學校 林口啟智學校
台中啟明學校 台中特殊學校
苗栗特殊學校 花蓮師院特殊教育系
彰化仁愛實驗學校 高雄醫學大學輔具影像資料庫

http://www.set.edu.tw/

http://www.set.edu.tw/